來源:中農集團 發表時間:2025年9月23日點擊:94
今日是秋分,也是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廣袤的神州大地上,稻田金黃、玉米豐碩、瓜果飄香,處處是喜悅的豐收圖景。中農集團與中華合作時報社聯合開展采訪調研活動,奔赴黑龍江、山東、江西等多個省份,挖掘中農集團在優化農資供應、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創新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實踐與成效。此次采訪將形成7期報道,陸續推送。
當汽車駛入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境內,原本應該是翠綠漫坡的山野卻被連片的白色網棚層層覆蓋。9月的贛南,為何漫山遍野“銀裝素裹”?原來,當地果農為保護臍橙等果樹免受柑桔黃龍病侵害而不得已搭建防蟲網棚。這些白色屏障默默筑起了一道“防護墻”,卻也帶來了新的難題:遮光不通風,影響果樹生長;每畝近萬元的搭建與更換成本,加重農戶負擔;棚內微氣候催生紅蜘蛛等次生蟲害……
究竟拿什么守護這方柑桔產業?長期幫扶尋烏縣農業發展的中農集團以責任為筆、以科技為墨,努力探尋一套防控柑桔黃龍病的“供銷方案”。
堅決扛起責任使命
柑桔黃龍病被稱為“柑桔界的癌癥”,這種由亞洲韌皮桿菌引發的毀滅性病害,已肆虐全球近50個國家,導致柑桔產業年均損失超百億美元。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教授宋霖介紹說,柑桔黃龍病屬于世界性難題,目前,我國柑桔黃龍病主要發生在江西、廣西、廣東及福建等地區,并且呈現出逐步蔓延的趨勢。感染區域廣、防控難度大,柑桔黃龍病的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2012年,尋烏縣一地果園發現柑桔黃龍病呈蔓延擴散態勢,涉及農戶87戶,砍除病樹2萬株,面積達300畝。短短幾年內,尋烏縣柑桔產業規模急劇下降,種植面積從52萬畝降至24萬畝。而整個贛州地區,自2013年起,至少約5000萬株果樹被毀。
關乎尋烏縣83%經濟占比的柑桔產業,背后則關乎著數十萬果農的生計。中農集團堅決貫徹落實供銷總社關于加強黃龍病防控研究、促進柑桔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毅然扛起責任,用勇氣與決心,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柑桔黃龍病防控的攻堅之路。
2024年6月28日,中農集團與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在尋烏縣聯合成立中農集團柑桔黃龍病研究工作站。
“接到任務時就知道難,非常難,但這是供銷合作社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必須扛的擔子。”中農集團下屬中農聯合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唐劍峰的話,道出了團隊的初心。彼時的尋烏,果農們正陷入兩難:搭網棚防木虱,每畝一萬元成本不說,四、五年就得換新網;還會因光照不足、通風差導致紅蜘蛛泛濫等次生病蟲害。不搭網棚,若感染黃龍病,只能砍樹,多年的心血將付諸東流。更揪心的是,部分果農盲目“打吊瓶”拼命灌肥灌藥,只能增加成本,無法根治問題。
面對這樣的困境,中農團隊沒有退縮。“雖然柑桔黃龍病是世界級難題,但我們也要試試——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我們的動力。”中農聯合市場部經理吳建挺帶領的交叉學科團隊,集結了殺菌、殺蟲、肥料等板塊的專業人才,將濟南實驗室的資源搬到尋烏。2023年剛從山東農大畢業的研究生姚鑫,入職不久便一頭扎進柑桔黃龍病防控工作中,第一次看到柑桔園的景象時,他既震驚又堅定:“這必定是一場持久戰!但我想用心做點事,哪怕只是幫農民解決一點點實際難題。”
作為土生土長的尋烏人,中國農資·(尋烏)為農服務中心技術員廖子文深知這份責任的重量。他說,“臍橙是尋烏人的命根子,就算我們的試驗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我們也得做下去!”
防控以科學為基以實踐為本
從目前公認的防控方案來看,柑桔黃龍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預防工作與果園科學管理尤為重要。因此,柑桔黃龍病研究工作站始終堅持“不單獨看病蟲害,而是從生態、技術、經濟一體化視角解決問題”,嘗試走一條“科學施策、分步驗證、統防統控”的路徑。
團隊深知“作物生長靠土壤”,積極推出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柑桔專用肥——通過有機肥補充營養,通過微生物菌劑改善土壤環境,從而增強樹勢。2024年9月開始陸續在贛州尋烏縣與安遠縣,開展柑桔專用肥相關試驗,建立7個試驗田。一年來,姚鑫和同事們定期在試驗田監測著一系列指標:葉片長勢、果實甜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養分變化、土壤微生物含量等等。“通過8個月柑桔專用肥的試驗,從表觀上看我們看到果樹葉片更茂盛,果實口感更甜,土壤有益菌數量也明顯增加。果樹強健了,抗病能力也會增強。”唐劍峰表示。
在改良土壤,增強樹勢的同時,柑桔黃龍病研究工作站積極推進藥劑研發,多維度防控病原菌傳播。隨著柑桔木虱對傳統藥劑抗性水平持續攀升,田間防控效果顯著下降,為此,工作站正聚焦作用機制新穎的農藥殺蟲新產品創制,結合尋烏當地“搭網防虱”的地方特點,提出“綜合防控”思路:既用物理手段輔助,也通過藥劑切斷傳播途徑,避免單一途徑依賴。工作站現已委托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團隊前往廣西采集柑桔木虱抗性試蟲并在當地開展室內毒力測定。
此外,工作站發現中農聯合自主研發的氟喹菌酯產品對多種細菌靶標高效(入圍農業農村部組織的“卡脖子”專項公關團隊,承擔“防治稻蔬細菌性病害藥劑的創制與產業化關鍵技術”課題,預計2027年下半年取得農藥登記證件),工作站將以此為依托,聯合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積極開展氟喹菌酯防治柑桔黃龍病的相關試驗。
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的另一重要方面,則體現在中農團隊試點示范先行,產銷鏈路同步。工作站沒有盲目推廣技術,而是先建示范園,分塊分類做試驗——從示范棚內再到露天地塊,從單因素試驗再到綜合環境試驗。唐劍峰坦言:“只有當我們形成一整套經得起檢驗的技術方案,才會真正向老百姓去推廣,讓他們放心去用。”
中國農資·(尋烏)為農服務中在積極配合工作站相關試驗工作的同時,努力將服務延伸至更長遠的產業鏈條后端。“幫老百姓增收不能只解決病害,還要為他們打通銷路。”尋烏為農服務中心負責人張琪說,團隊已啟動產銷模式:整合電商資源,開啟訂單農業,目前已在百香果產業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也為后續柑桔銷售做好鋪墊工作。“我們不僅要讓樹活,還要讓果子賣上好價錢,這才是真正助農幫農。”張琪說。
成立1年有余的中農集團柑桔黃龍病研究工作站才剛剛起步,雖然今天在尋烏,一座座網棚依舊承擔著“防病保樹”的重擔,但初有成效的“專用肥+木虱防控+新藥創制+產銷同步”的綜合解決方案,已讓中農團隊更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那就是始終秉承“根植大地,服務三農”的使命,未來不但要攻克黃龍病防控難關,還要推動柑桔產業鏈條整體升級——一方面持續加強人才培養,完善“病、蟲、土、肥”全環節防控體系;另一方面深化訂單農業,打通產銷閉環,讓尋烏的好果子能賣上好價錢,賣到更多地方。
“能讓老百姓摘掉網棚,我們的工作就值了!”唐劍峰說,團隊正積極探索“摘掉網棚”的替代方案,從源頭幫助農民節本。
如今,中農團隊的身影仍忙碌在尋烏的田間地頭——他們或許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或許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供銷人那份“為農服務”的初心,終將讓更多柑桔園擺脫網棚的束縛,迎來豐收的希望。